SFBT焦點解決實戰指南:兒童青少年輔導的12個轉化技巧與案例分析


這兩個月我參加了陳意文老師的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兒童青少年輔導研習,學習如何從問題分析轉為解決導向,透過例外探索、奇蹟問句和評量問句等技巧,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能力與資源。本文分享學習心得、真實案例和生活應用,探討如何在助人工作中看見希望之光。
嗨大家,我是Ian。這兩個月我跑了陳意文老師的SFBT(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兒童青少年輔導研習,整個過程既好玩又充實,忍不住想把學到的小技巧和真實案例通通寫成部落格,跟大家分享,順便整理自己學習心得,希望對同樣對短程輔導有興趣的你們有幫助。
為什麼我要學SFBT?
回想我做輔導的前幾年,常常跟孩子盤點他們的問題清單,像是在「偵探現場」一樣翻找原因,最後越挖越多,卻不一定找到解決方向。常見的狀況是:孩子一聽到大人要「剖析問題」,立馬繃緊神經,會談氣氛尷尬;我問越多,他講越少,根本卡在原地。
冷氣打著無聊的呼嚕,台燈用它那惡意滿滿的「死亡之光」圍攻著數學題目。一位國中生憤怒地按著自動鉛筆,像在玩「機關槍」遊戲:「老師,拜託,這些題目現實世界根本用不到好嗎?」
而我腦袋裡那個「內建古板家長OS」又忍不住跑出來:「你再不專心,手機今天就得搬家了!」 結果孩子立馬祭出大招:「喔?要搬家是不是?那你先示範,把你手機先丟了啊!」(然後「霸氣」地把作業本甩到地上,演技滿分)
這種對話模式往往導致雙方越來越緊繃,最終兩敗俱傷。
某天,一位前輩跟我提到SFBT,他說:「別老盯著問題,焦點放在孩子做得到的那一刻,連動力都不一樣!」當下我心裡想:這麼神?於是就下定決心,報名這次6月至9月的系列課程,把「解決」放到第一位。
SFBT大法:抓亮點,別挖坑!
核心理念:找光,而非挖洞
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一種短程的助人學派。它的核心精神非常不同於傳統:它比較不去深究問題是怎麼來的,而是將焦點放在尋找個案自己身上有哪些優點、資源,或是過去曾經成功做到的事。
這就像是把探照燈從問題的「黑洞」移開(拜託別再讓黑洞吸走我們所有的能量了啦!),轉而照射個案身上那些僅存的、微弱的,甚至是他們自己都沒發現的「亮光」。然後,把這些優點和成功經驗當作推動改變的資源。
SFBT相信,即使狀況再糟糕,個案身上一定有某些時候是那個問題比較不嚴重,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SFBT把這些時刻稱為「例外」。透過特別設計的對話方式,SFBT幫助個案看到這些例外,看到自己其實是有能力的,藉此啟動改變的動力。
更令人驚訝的是,SFBT的精神和技巧不只適用於心理輔導——它們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孩子、伴侶、同事溝通,甚至調整自己面對問題的方式。(沒錯,連「為什麼我永遠找不到襪子配對」這種家庭難題也能用!)
上圖數據清楚顯示,SFBT方法在「建立合作關係」和「找到解決方向」方面特別有優勢,這也是我最初被吸引的原因。無論是與抗拒的青少年建立信任,還是幫助迷茫的孩子找到方向,SFBT都提供了一個更有效的框架。(說真的,有什麼輔導技巧可以讓一個叛逆青少年「自願」跟你聊天?SFBT就是有這種魔力!)
SFBT練功之旅:從菜鳥到神隊友
1️⃣ 破冰講座(6/7)
在第一天的講座中,老師帶我們回到1970–80年代,跟著Steve de Shazer、Insoo Kim Berg跑一趟美國密西根州。我們了解到,他們在社區實驗中心的第一手觀察,發現「把時間花在問題剖析」往往效率低落,於是開始設計「放大例外」、「奇蹟問題」等方法,快速引導案主往「想要的未來」前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分享的一段對話示範:
老師:「你覺得來這裡有什麼用?」
青少年:「幹嘛來這裡?我才不要講我的怪事。」
老師:「了解,那有沒有哪一次,你不覺得這裡那麼無聊呢?」
結果對方想了一下,竟說:「嗯,上次我聽你講那個考試小技巧還算有用。」
只要這一句,就把對話拉回解決角度。這個小小的轉折讓我意識到,原來面對抗拒,我們不需要硬碰硬,而是可以繞個彎找到合作的可能。(就像馴服野生寶可夢一樣,用正確的技巧,總有一天能成為你的隊友!)
2️⃣ 初階實作(6/14、6/21、7/1、7/2)
在初階課程中,我們學習了SFBT會談的四個基本步驟:
(1) 打招呼(Engage)
這不僅僅是禮貌性的問候,而是建立關係的重要一步。我最愛開場問「這週有哪件事讓你想微笑?」,比起「最近怎麼樣?」更能帶來正面連結。這個問題立即將焦點放在正向體驗上,而不是問題上。(難道你真的想聽青少年回答「最近怎麼樣」時那長達十分鐘的抱怨清單?)
我曾遇到一位經常翹課的國中生。第一次見面,我用了這個開場白,他愣了一下,然後不好意思地說:「昨天打籃球贏了隔壁班。」這個簡單的回應立刻讓我們有了連結的基礎。(就這樣,我從「討厭的大人」瞬間升級為「可以聊天的大人」)
(2) 例外時刻(Explore Exceptions)
這一步骨子裡就是尋找那些「問題沒那麼明顯」的瞬間。看起來是小事,卻能照亮大方向。比如,問一個常熬夜打電動的孩子:「有沒有哪一次,你自己決定要早點睡?那次是什麼情況?」(換句話說:「你的電動成癮有假日嗎?什麼時候它去度假了?」)
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有個孩子總說自己「討厭數學,永遠做不好」。當我問他「有沒有哪一次,數學題目讓你沒那麼頭痛?」時,他想了想,說:「上次王老師用籃球比賽舉例,我就懂了。」這個小小的「例外」,立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切入點——用他感興趣的運動來解釋數學概念。(把「2x+3y=7」變成「LeBron投進幾球」,神奇的事就發生了!)
(3) 放大能力(Amplify)
找到例外後,我們會請孩子描述「當時你做了什麼?感受如何?」,反覆強調他的主動與資源。這不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也讓他體會到成功的感覺。(相當於用HD高畫質慢動作重播他們的「人生精彩時刻」!)
比如,當那位對數學有抗拒的孩子提到籃球例子時,我進一步問:「那個時候,你是怎麼理解這個概念的?有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比如畫圖或是問問題?」這些問題幫助他回想自己積極參與的細節,強化了「我其實可以理解數學」的自我認知。
(4) 小挑戰(Small Steps)
最後一句「下週你準備先做哪一步?」立即變成孩子的行動計畫。這個步驟的關鍵在於「小」——不求立刻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先邁出一小步。(別立刻跑馬拉松,先從下床走到廚房,倒杯水慶祝一下就很不錯了!)
對於那位數學困難的孩子,我們一起討論了「下次遇到不懂的數學問題,你可以試著把它想象成籃球比賽的情境」這樣的小步驟。他同意先嘗試一道題目,而不是一下子挑戰整個單元。
在初階課程中,我們還進行了大量的角色扮演練習。與同學分組扮演「夜不歸宿少女」「課業拖延男孩」等情境,我邊演邊筆記,發現自己常在「例外探索」卡殼。老師建議我多用「有沒有可能...?」開頭,這個小技巧立刻讓對話更流暢。(就像給卡住的對話加了一滴WD-40潤滑劑!)
SFBT問句類型分佈
* 數據基於研習課程中實際案例分析與練習紀錄
上圖顯示了SFBT各種問句類型的使用頻率分佈。可以看到,評量問句和奇蹟問句是最常用的,這與我的實際經驗相符。評量問句非常實用,因為它能將抽象的感受或進展具體化,讓孩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進步。(把「我好煩」這種模糊概念變成「煩躁指數7.5」,一秒變科學!)
3️⃣ 進階工作坊(8/23–9/14)
進階工作坊讓我們更深入探討SFBT在複雜情境中的應用,特別是系統合作這一重要環節。
系統合作魔法
在兒少工作中,很少是只跟孩子單獨工作就足夠的。通常都需要跟家庭、跟學校,甚至有時候還有社工或其他單位一起。這些構成了孩子的「系統」。(想像是一個超級英雄聯盟,只是有時候成員間意見不合,搞得像內戰一樣!)
SFBT強調合作、不指責、看見優點的立場,用在跟這些系統成員互動也一樣有效。與其對家長說「你這裡沒做好、那裡管不夠」,不如運用SFBT的精神,去尋找家長在面對困難時,有沒有任何時刻是處理得比較好的?
在一次家庭會談中,我邀請家長、老師、社工一起加入SFBT會談,進行一場「奇蹟問題大會」。每個人都分享了「如果問題解決了,會看到什麼不同的情況」,然後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實現這些改變。比起以前的親師協商會議更有能量和方向性。(不再是火藥味十足的「鬥爭大會」,而是充滿希望的「未來規劃派對」!)
實戰督導
每人帶真實個案現場督導,老師會即時示範「怎麼把你的『為什麼』句型,換成SFBT的『什麼時候』句型」,再請同儕補充、迭代。這種即時回饋讓我快速修正自己的問句方式。
比如,當我問一個孩子「為什麼你總是遲到?」時,老師立即介入,改為「有沒有哪一天,你準時到校了?那天是什麼情況?」這小小的轉變,立刻從指責變成了探索資源。(從「檢察官」變成「福爾摩斯」,一秒鐘就改變了整個對話氛圍!)
SFBT不同學習階段能力雷達圖 (0-10分)
這張雷達圖展示了學習SFBT的不同階段所具備的能力。可以看到,完成進階課程後,各項核心能力都有顯著提升,特別是在「例外探索能力」、「提問技巧」和「系統合作」方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SFBT看似簡單,但真正掌握需要持續的練習和督導。(第一次看起來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最後才發現其實是「武功秘笈」,需要持之以恆地練習!)
SFBT的問句魔法包
如果說SFBT是一種光,那麼它的問句就是導引這道光線的鏡子。問句真的是SFBT的靈魂,它們通常是比較往未來、往前看的。
1. 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
目的:幫助個案跳脫現有的問題框架,想像問題解決後的理想狀態,描繪具體的景象,從而找到改變的方向。
例子:「假設今晚睡著後,有個超級魔法(你也知道,就是那種迪士尼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突然讓你的問題蒸發不見。明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你會發現哪裡不一樣?你會不會以為自己夢遊到別人的人生了?」
我曾用這個問題幫助一個嚴重焦慮的國中生。當我問他「如果奇蹟發生,你明天會怎麼不一樣?」時,他描述了「不用一直想著別人怎麼看我,能專心聽老師講課」的情景。這個回答立即告訴我們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原來不是課業問題,而是「社交雷達」太敏感啊!)
2. 評量問句(Scaling Question)
目的:將抽象的感受、進步程度、合作意願等量化,幫助個案和助人者具體了解現況、微小的進步,以及下一步可以做的小行動。
例子:
- 「如果0分代表完全不想合作,10分代表非常想,那你現在大概在幾分?」(我們都知道青少年常常是負分,但先假裝量表最低是0分吧!)
- 在個案給了一個分數(例如2分)後,可以接著問:「是什麼讓你在2分,而不是在0分或1分呢?」(找出優勢或例外)
- 「如果想從現在的2分往前進一點點到3分就好,你覺得可以做些什麼小小的改變?」(找到下一步的行動)
這個技巧特別適合那些感覺「一切都糟糕」的孩子。我曾問一個自稱「數學白痴」的學生:「從0到10分,你覺得自己的數學能力現在在哪?」他給了自己2分。然後我問:「是什麼讓你不是0分?」他思考後說:「我至少知道加減乘除。」這個問題幫助他開始看到自己確實擁有的基礎能力。(「數學白痴」升級為「數學新手」,心理感受完全不同!)
3. 例外問句(Exception Question)
目的:尋找問題不存在或比較不嚴重的時候(SFBT稱之為「例外」),幫助個案看到自己過去成功處理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從而啟動改變的動力。
例子:「這個問題好像每天黏著你,但它總不可能全年無休吧?有沒有哪一天它突然請假去度假了?那天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讓它忘了來找你麻煩?」
這也應用在和家長或老師的互動中。與其指責,不如詢問:「在您覺得最頭痛的時候,有沒有那麼一次,您覺得自己處理得好像有好一點點?那次是怎麼做到的?」
一位母親曾向我抱怨孩子「一直沉迷電玩」。我問她:「有沒有哪一次,他自己願意放下遊戲去做別的事?」她想了想,提到一次孩子為了參加班上活動,提前完成了功課並自動關掉遊戲。這個「例外」立刻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孩子在有明確目標和社交動機時,能夠自律。(電玩魔王也有放棄王座的時候嘛!)
這些問句背後都藏著一個假設:改變是可能的,而且個案有能力做到。它們的目的是引導個案自己去找到方向,而不是由治療師直接給答案。
我的SFBT「翻轉小劇場」
1. 小偉的打卡救星
狀況:國中二年級學生小偉,經常曠課,家長頭痛,學校也棘手。(他是校園版「神隱少女」,時不時就人間蒸發~)
SFBT一問:「有沒有哪次,你自己想去上課?」
例外:原來他為了補考熬夜看書那次,早上不但準時到校,還全程專注。
資源放大:我問「那時候你用了什麼方法?誰給你動力?」他提到鬧鐘和同學群組提醒。
小步驟:「下週就先跟一位好朋友互相打卡提醒如何?」(比起「你應該負責任點」,這招高招多了吧?)
成果:
- 曠課率降到0–1次/週
- 專注度由4/10升到7/10
心得:
- 簡單的「打卡遊戲」就能讓青少年自發行動
- 探索例外比挖原因更能激發動力(比起心靈解剖課,找例外更像尋寶遊戲!)
這個案例中,我沒有糾纏於為什麼小偉曠課(可能是學習挫折、人際關係等等),而是找到他曾經成功到校的例外情況,並從中找出可用的資源。關鍵在於讓小偉自己看到「我曾經做到過」,並且有具體的工具(同儕打卡)來支持新的行為模式。
2. 小華的講台小勇士
狀況:小學五年級小華,上台報告時緊張到全班都看見她臉紅心跳。(基本上是人體版紅綠燈,緊張時整個臉紅得像能指揮交通)
SFBT一問:「有沒有一次在比較安全的小組裡,你覺得自己表現還不錯?」
例外:她提到上次與2位好朋友報告時,同學在台下偷偷比讚讓她安心。
放大支持:我問「你當時感受到什麼?哪個舉動最幫助你?」
小步驟:「試試看下次在3人小組演講,讓同樣的好朋友在下面當你的非語言拉拉隊。」(打造私人專屬粉絲團!)
成果:
- 緊張度從9/10降到6/10
- 現場流暢度和互動度明顯提升
心得:
- 非語言支持(手勢、眼神)是舒緩焦慮的小妙招
- 分段練習比一次大場面報告更容易建立信心(先從小舞台開始,再進軍世界巡迴演唱會!)
在這個案例中,我幫助小華找到了一個「不那麼緊張」的例外情況,分析了其中的成功因素(朋友的支持),然後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實驗,讓她逐步建立信心。不去分析她為什麼害怕上台,而是專注於「什麼情況下她能做得更好」。
3. 小美的家庭小劇場
狀況:國小三年級學生小美,回家後常跟爸媽大吵大鬧,家長無奈到想放棄。(每天上演家庭版「超級瑪利歐對戰庫巴」)
SFBT一問:「有沒有過某晚,你們至少和平相處了5分鐘?」
例外:她說記得一次全家一起玩桌遊,沒有吵架。
放大資源:我讓他們回想遊戲中的分工與規則,家長發現自己在「引導規則」上其實很有耐心。
小步驟:「下週嘗試安排一次10分鐘的家庭遊戲時間,規則由小美先設計再輪流執行。」(這下換小美當家裡的「小導演」啦!)
成果:
- 爭吵次數減少50%
- 家人互動回饋更多笑聲和合作
心得:
- 純粹聚焦在「曾經良好互動」,比批評更能修復關係
- 授權孩子擔任小小主持人,增加參與感和責任感(從「問題小孩」變「家庭主持人」,角色大不同!)
這個案例展示了SFBT在系統工作中的應用。我們沒有指責任何一方,而是找到全家人曾經成功互動的例外時刻,並擴大這些時刻。同時,賦予孩子一定的權力和責任(設計遊戲規則),改變了家庭互動的模式。
這張圖表展示了我的三個案例在使用SFBT後的進步軌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案例都在第三週左右出現了明顯的進步,這與SFBT關注「小進步」的理念相符。透過找到例外、放大資源和設計小步驟,孩子們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進步。(不用等一整年,三週就能看到轉變,真是高CP值的輔導方法啊!)
SFBT踩雷大全(附脫困秘技)
雖然SFBT的核心概念——找到例外、運用優勢、聚焦解決方案——聽起來簡單易懂,但在實際應用時,卻有著不小的挑戰。如課程中所說:「看似簡單,學好並不容易」。
助人者心法的轉換
最大挑戰就是調整自己內心那台『問題雷達』啦!我以前老是不小心啟動『問題挖掘機模式』,現在努力改裝成『優勢探測雷達』,但有時還是會當機一下。
要能夠很持續地、而且很有技巧地把對話一直拉回到尋找解決方案和個案的個人優勢上,特別是當面對很複雜的個案,或是旁邊還有感到很無力(甚至有點指責)的家長或老師時,這需要的不只是技巧,更是深層的心態調整和大量的練習與督導。(就像把自己的大腦OS從Windows重灌成Mac,需要時間適應新介面啊!)
具體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遇到一些具體的困難,也找到了一些解決方法:
-
問到例外時對方說「沒有」: 剛開始我會被這種回答擋住,不知如何繼續。後來學會使用更具體、更小範圍的問題:「哪怕只有30秒鐘,有沒有一點點不同?」或「在過去的一週裡,有沒有那麼一刻,問題稍微不那麼嚴重?」(畢竟連最頑固的問題也需要休息跟吃飯吧?)
-
忍不住給建議: 我發現自己常常忍不住想直接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引導他們自己找到方法。解決方式是提前計劃好我的問題,並在心中提醒自己「問,不要說」。(嘴巴上貼便利貼「閉嘴,多問」也是有效選項!)
-
家長期待速效: 有些家長希望快速解決問題,對於SFBT的小步驟策略感到不耐煩。我學會先說明這種方法的理念和優勢,幫助他們調整期望,看到小進步的價值。(類似「慢火燉湯比快速泡麵更好吃」的道理!)
-
青少年的抗拒和沉默: 面對不想說話的青少年,我嘗試使用更創意的方法,比如使用評分卡、畫圖或遊戲化元素,而不是純依賴口頭對話。(有時候比起「談心」,一場籃球賽更能打開話匣子!)
SFBT不只用在輔導,還可以用來拯救人生啊!
SFBT不只適用於專業輔導場合,我發現它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神奇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我嘗試過的「生活版SFBT」:
夫妻溝通的奇蹟問句
當伴侶間陷入循環爭吵時,我試著問:「如果明天早上醒來,我們的溝通問題奇蹟般地解決了,你會注意到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幫助我們跳出當下的衝突,開始描繪我們真正想要的關係樣貌。(比起「你永遠都這樣」的指責,這招效果好太多了!)
自我進步的評分問句
我開始用評分問句來追蹤自己的進步。比如,在學習新技能時,我會問自己:「在0到10分之間,我的能力現在是幾分?」然後「如果要從6分進步到7分,我需要做什麼小改變?」這讓目標變得更具體,也更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用這招來追蹤減肥計畫,比整天盯著體重計有效多了!)
工作場合的例外尋找
面對一位經常遲交報告的同事,與其責備,我嘗試問:「上次你按時交報告時,是什麼讓你能做到的?」這不僅避免了對抗,還幫助他意識到自己確實有能力按時完成工作。(結果發現他平常是個拖延症患者,但前女友來公司那天報告交得特別快!)
下一步,我的實踐計畫
-
隨身SFBT小卡片包:印製「例外探索+資源放大+小步驟」3張卡片,每次會談前快速複習。(最強輔導魔法卡,集齊可以召喚正向變化守護神!)
-
主題式操作指南:針對「曠課」「上台焦慮」「家庭衝突」,設計3款易用單張,讓家長、老師也能上手。(讓SFBT變成人人會用的「家用版魔法」!)
-
咖啡讀書會:號召同事與好友,月月聚一聚,輪流帶案例練習、分享SFBT新發現。(邊喝咖啡邊拯救世界,最棒的周末活動!)
-
寫成電子書:把這三個案例、流程與心得整合成PDF,免費提供同行下載。(散播SFBT種子,讓更多人培養出面對困難的「亮光探測能力」)
深度反思:從「問題分析師」到「解決探索者」
這段時間的SFBT學習,不僅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更深刻地改變了我看待問題的視角。以前的我像個「問題分析師」,總是試圖追根究底,理解所有的「為什麼」。現在,我更像個「解決探索者」,專注於尋找可能性和希望。
這種轉變不僅讓我的工作更有效率,也讓我自己感到更輕鬆。不再覺得必須解決每個問題的根源,而是相信每個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能力找到自己的路。(從「心靈考古學家」變成「未來可能性設計師」,感覺輕鬆多了!)
結語
別再等什麼人生完美劇本啦,人生可不是韓劇。只要抓住你做得到的小事,放大再放大,一個不小心就變人生大魔法!
未來的日子,我會繼續帶著這套「解決導向」魔法,跟更多孩子和家庭一起玩轉成長。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靈感,下次和孩子對話,就試試SFBT的提問魔力吧!
最後,我想留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如果我們在面對那些看起來困難重重、充滿挑戰的孩子,或是不那麼情願的個案時,真的刻意練習把我們的眼光從那個問題的黑洞移開一點點,轉而去專心尋找他們身上,哪怕只有一絲絲的成功的亮光或是可以試試看的方法,這樣做會為你日常助人工作或親子互動帶來什麼根本性的轉變?
喜歡這篇分享,別忘了按個讚、留言或分享給也需要的人喔!也歡迎和我討論你的SFBT經驗和問題。😉
SFBT問句參考小抄
奇蹟問句
- 「假設今晚睡覺後,發生了一個奇蹟,把你現在煩惱的問題都解決了。但因為你在睡覺,所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明天早上醒來,你怎麼發現事情不一樣了?你會看到什麼不同的地方?」
- 「如果明天醒來,你和媽媽之間的關係突然變得更好了,你會注意到什麼不同?」
- 「想像一下,如果你突然不再害怕考試,你的學校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評量問句
- 「在0到10的量表上,0表示完全沒有自信,10表示非常有自信,你覺得自己現在是幾分?」
- 「如果上週你的心情是2分,這週是4分,那麼是什麼讓情況變得更好了?」
- 「對於控制自己的脾氣,你現在給自己打幾分?是什麼讓你不是0分?如果想提高0.5分,你能做什麼小事?」
例外問句
- 「有沒有什麼時候,你本來可能會很生氣,但最後沒有發脾氣?那時候發生了什麼?」
- 「過去一週中,有沒有哪一天,學習對你來說比較不困難?那天有什麼不同?」
- 「家裡有沒有什麼時候,大家沒有爭吵而是和平相處的?那時候你們在做什麼?」
因應問句
- 「面對這麼困難的情況,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你很久了,但你還是來上學,這是怎麼做到的?」
- 「你提到家裡的氣氛很緊張,但你還是能夠專心完成功課,你用了什麼方法?」
關係問句
- 「如果我問你的好朋友,他/她會說你有什麼優點或特別的能力?」
- 「老師可能會注意到你哪些正在進步的地方?」
- 「媽媽可能會說,什麼時候你們的相處是比較愉快的?」
SFBT小卡片實用版
紅燈停|傳統反應
「再鬧就別想玩手機!」(陷入權力斗爭)
黄燈想|SFBT心法轉換
內心OS:「他的憤怒背後有什麼想被聽見的?」 魔法口訣:「把『為什麼』換成『什麼時候例外』」
綠燈行|三大生活魔法咒語
魔法① 時空穿越法|奇蹟問句
- 設定超現實錨點:「如果明天起床發現魔法發生,問題消失了...」
- 捕捉具體信號:「你第一個注意到什麼不同?(表情/動作/物品)」
- 倒推破解線索:「要啟動這個魔法,現在可以做的最小準備是什麼?」
魔法② 星光探測儀|尋找例外
- 承認黑洞存在:「聽起來真的很糟糕...」
- 切換探照燈角度:「這麼難的情況下,有沒有哪次你差點要成功?」
- 放大亮光:「當時你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
魔法③ 能量進度條|0-10分評分法
- 把抽象情緒遊戲化:「現在你的生氣值像超級瑪利的血條,滿格是10會爆炸,現在是幾分?」
- 逆向挖掘隱藏技能:「居然有3分不是0分!怎麼守住這3分防線的?」
- 設計補血包任務:「如果想讓血條增加0.5分,需要做什麼小改變?」
Interactive Components
This post includes custom interactive components for enhanced experience
Thanks for reading!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Share it with others or explore mor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