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的技術職缺,不同資料來源會有天差地別的描述?深入分析台灣 Next.js、Nuxt、Remix 開發職缺的資訊混亂現象


深入分析台灣 Next.js、Nuxt.js 及 Remix 的實際職缺數量、薪資範圍與市場趨勢。揭露不同數據來源的差異,並提供前端工程師的職涯發展建議。
在搜尋台灣 Next.js、Nuxt 和 Remix 相關職缺時,你可能會遇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不同的資料來源對於同樣的職缺市場,竟然給出了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描述。有些說月薪 8 萬起跳,有些說只有 4 萬;有些說職缺遍地都是,有些說機會稀少;有些說遠端工作是主流,有些卻強調必須到辦公室。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數據的混亂現況:五花八門的職缺描述
薪資範圍的巨大差異
根據不同來源的資料,Next.js 開發者的薪資描述差異極大:
資料來源 A(樂觀版本):
- 初階:月薪 50,000 - 80,000 TWD
- 中高階:月薪 70,000 - 120,000+ TWD
- 資深/Lead:年薪 1,500,000+ TWD
資料來源 B(保守版本):
- 初階:月薪 38,000 - 50,000 TWD
- 中階:月薪 60,000 - 100,000 TWD
- 高階:月薪可達 100,000 TWD
資料來源 C(極端版本):
- 兼職:時薪 300 - 600 TWD
- 全職:月薪 40,000 TWD 起(面議)
- 合約制:月薪 8,700 TWD(?)
同樣是 Next.js 開發,薪資描述從月薪 8,700 到 154,000 TWD,這樣的差距令人匪夷所思。
職缺數量的矛盾統計
關於 Nuxt.js 職缺:
- 某資料稱:約 109-116 個職缺(2025年6月)
- 另一資料稱:職缺稀少,主要集中在特定公司
- 還有資料稱:Nuxt 是 Vue 生態系中需求穩定的框架
關於 Remix 職缺:
- 資料 A:「職缺數量非常稀少」
- 資料 B:「適合追求新技術與挑戰的資深開發者」
- 資料 C:「目前搜索結果中未明確標注 Remix 的職缺」
工作型態的不同描述
同一時期的職缺,工作型態描述也相差甚遠:
- 「完全遠端是趨勢」vs「主要集中在台北市,需要到辦公室」
- 「彈性工時普遍」vs「標準朝九晚五」
- 「兼職機會多」vs「以全職為主」
二、造成資訊混亂的七大原因
1. 資料收集方法的根本差異
不同平台的數據收集方式存在本質差異:
- 主動投遞型平台(如 104、1111):統計所有刊登的職缺
- 被動搜尋型平台(如 Indeed):聚合多個來源的職缺
- 社群推薦型平台(如 CakeResume、Yourator):偏向新創和科技公司
- 獵頭報告:只統計高端職缺
這導致同一時期的「職缺數量」可能相差數倍。
2. 職缺分類標準的混亂
台灣市場對於前端框架職缺的分類極不統一:
Next.js 相關職缺可能被標示為:
- React 工程師
- 前端工程師
- 全端工程師
- Node.js 工程師(因為 Next.js 有後端功能)
- JavaScript 工程師
Nuxt.js 同樣面臨分類問題:
- Vue.js 工程師
- 前端工程師
- SSR 工程師
- 全端工程師
這種分類混亂直接影響了統計的準確性。
3. 時間差造成的資訊落後
許多資料引用的是過時資訊:
- 引用 2022 年的數據描述 2025 年市場
- 混用不同年份的薪資調查
- 忽略了疫情後遠端工作的快速發展
技術職缺市場變化極快,半年前的數據可能已經失真。
4. 樣本偏差與倖存者偏差
樣本偏差:
- 高薪職缺更願意公開薪資吸引人才
- 低薪職缺傾向使用「面議」隱藏實際待遇
- 新創公司和傳統企業的薪資結構差異巨大
倖存者偏差:
- 成功轉職的案例被過度宣傳
- 失敗或薪資不理想的案例較少被分享
- 培訓機構傾向分享最成功的學員案例
5. 地理位置與產業差異
台灣不同地區和產業的薪資差異顯著:
- 台北市:薪資高但競爭激烈
- 新竹:科技業聚集,薪資優渥
- 台中/高雄:生活成本較低,薪資相應調整
- 金融業 vs 新創 vs 傳產:薪資結構完全不同
6. 技能定義的模糊地帶
什麼算是「會 Next.js」?
- 能用 Next.js 做簡單網站?
- 熟悉 SSR/SSG/ISR 等進階概念?
- 能處理複雜的效能優化?
- 具備完整的全端開發能力?
不同公司對「會」的定義差異,直接影響職缺要求和薪資。
7. 資訊提供者的立場差異
不同資訊提供者有不同的動機:
- 培訓機構:強調高薪和機會多,吸引學員
- 人力銀行:展示職缺多樣性,吸引求職者和企業
- 獵頭公司:聚焦高端職缺,薪資數據偏高
- 社群分享:個人經驗,代表性有限
三、真實市場現況:基於綜合分析的洞察
Next.js 市場現況(2025年6月)
真實需求:
- 確實是三個框架中需求最高的
- 主要集中在新創公司和數位轉型企業
- 全端能力(配合 API Routes)越來越受重視
薪資水平:
- 真正的初階(1-2年經驗):45,000-60,000 TWD/月
- 中階(3-5年經驗):65,000-90,000 TWD/月
- 資深(5年+):90,000-130,000 TWD/月
- 特殊情況(外商/金融):可能更高
工作型態:
- 混合辦公成為主流(每週2-3天遠端)
- 純遠端職缺約占 20-30%
- 新創公司彈性較大
Nuxt.js 市場現況
真實需求:
- 穩定但不如 Next.js 熱門
- 集中在原本使用 Vue 的公司
- 電商和內容網站需求較多
薪資水平:
- 略低於 Next.js,但差距不大
- 初階:40,000-55,000 TWD/月
- 中階:60,000-85,000 TWD/月
- 資深:80,000-110,000 TWD/月
特色:
- Vue 生態系的開發者轉換成本低
- SEO 需求高的專案優先考慮
Remix 市場現況
真實需求:
- 確實稀少,多數公司仍在觀望
- 主要出現在技術導向的新創
- 通常不會單獨招 Remix,而是要求 React 好手願意學習
機會特點:
- 職缺少但競爭者也少
- 薪資可能因稀缺性而較高
- 適合已有豐富 React 經驗者
四、如何在資訊混亂中做出正確判斷?
1. 多源交叉驗證
不要只看單一資料來源:
- 同時查看 104、CakeResume、Yourator
- 參考 PTT Tech_Job 版的討論
- 加入相關技術社群了解實況
- 詢問已在業界的朋友
2. 關注職缺內容而非標題
仔細閱讀職缺描述:
- 實際使用的技術棧
- 具體的工作內容
- 團隊規模和產品類型
- 是否真的需要特定框架經驗
3. 理解薪資區間的真實含義
薪資範圍通常代表:
- 下限:剛好符合條件的候選人
- 中位數:符合期待的候選人
- 上限:超出預期的優秀候選人
「面議」通常意味著:
- 薪資彈性大,看個人能力
- 或是薪資偏低,不好意思公開
4. 建立自己的市場感知
- 實際投遞履歷,參加面試
- 觀察面試邀約率和通過率
- 記錄實際拿到的 offer
- 持續追蹤市場變化
5. 技能組合比單一框架更重要
市場真正需要的是:
- 扎實的 JavaScript/TypeScript 基礎
- 理解 SSR/SSG 等概念
- 能快速學習新框架
- 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給求職者的實用建議
1. 初學者策略
技術選擇:
- 優先學習 React + Next.js(市場最大)
- 或 Vue + Nuxt(如果喜歡 Vue)
- Remix 可以等有經驗後再考慮
求職策略:
- 不要被高薪資訊誘惑
- 第一份工作重在學習和成長
- 準備 2-3 個完整的專案作品
2. 中階開發者策略
技能升級:
- 深入理解框架原理
- 掌握效能優化技巧
- 學習相關的後端技術
- 培養架構設計能力
職涯規劃:
- 考慮專精或全端發展
- 建立個人技術品牌
- 參與開源或技術分享
3. 資深開發者策略
市場定位:
- 強調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 展示技術領導力
- 考慮新技術(如 Remix)帶來的機會
- 或深耕特定產業領域
六、未來展望:2025-2026 趨勢預測
技術趨勢
- 框架融合:Next.js 和 Remix 的理念互相影響
- AI 整合:AI 輔助開發成為標配
- 邊緣運算:Edge Runtime 需求增加
- 全端深化:純前端職位減少,全端能力更重要
市場趨勢
- 薪資極化:高手越來越貴,初階競爭激烈
- 遠端常態化:但不是完全遠端,混合辦公為主
- 技能複合化:單一框架不夠,需要完整解決方案能力
- 產業專業化:金融、電商、遊戲等領域分工更明確
結論:在混亂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面對台灣 Next.js、Nuxt、Remix 職缺市場的資訊混亂,最重要的不是找到「唯一正確」的數據,而是:
- 保持理性:認識到資訊差異的必然性
- 主動驗證:通過實際行動獲得第一手資訊
- 持續學習:技術能力才是最可靠的資產
- 靈活應變:根據市場反饋調整策略
記住,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技術市場中,適應能力比預測能力更重要。與其糾結於哪個資料來源更準確,不如把時間投資在提升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市場敏感度上。
最後,無論選擇 Next.js、Nuxt 還是 Remix,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框架本身,而在於你如何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價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比相信任何單一資料來源都更重要。
本文基於 2025 年 6 月的市場觀察撰寫,技術市場變化快速,建議讀者將本文作為思考框架而非絕對指南,並持續關注最新市場動態。
Thanks for reading!
Found this article helpful? Share it with others or explore more content.